一、概念
1.小流域
小流域是指由完整的分水线构成的一个闭合区域,降落在分水线两边的降雨分别落在不同的流域。根据地面和地下分水线是否重合,分为闭合流域和不闭合流域。
2.流域治理规划
流域治理规划是以流域为地域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区域规划提出的方向和要求,结合流域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安排、确定流域的农林牧各业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安排各项治理工作所需的劳力、物资、经费和进度,制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各项措施的要求。
二、流域治理规划的作用
流域治理规划是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核心内容,它使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客观自然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律进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制定规划,明确生产发展方向,恰当地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2.通过规划,可以确定必须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做到采用综合措施治理,达到沟坡兼治,上、下游相结合。
3.通过规划,能明确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实施办法和有效途径。
4.通过规划,深入研究实施各项治理措施所需的人才、物资、经费和时间,并做出合理安排。
5.通过规划,可以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估算流域治理的效益。
三、流域治理规划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1.流域治理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流域治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农林牧各业土地利用结构和位置,划分工矿、村镇、水利、交通等用地的范围。
(2)水资源利用规划
水资源利用规划主要根据流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其是否进行,实现供水和需水之间的平衡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农、林、牧、副、特业生产规划
主要指具体到农林牧副特各业本身,它一方面为水土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又受水土资源规划的控制和限制。它主要保证农林牧副特各业本身内部比例合理、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高。
(4)水土流失综合防止体系规划设计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突出效益的原则,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从分水岭至坡脚,从芝沟到平沟,从沟头到沟口,选择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地类的流域治理措施,提出一套由各种流域治理措施组成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的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规划。
(5)流域治理规划的投资和效益
流域治理规划的好与坏,优与劣,最终是通过投资和效益来体现的。投资的多少,效益的高低,表明了流域治理规划方案的优劣。在投资计算中,一般包括生产费用,即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效益一般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流域治理规划的进度
根据规划期内的物资、资金、劳力等情况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各年度内实施的治理措施及其面积、施工季节等,并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
2.流域治理规划的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①组织综合性规划小组:由于流域治理规划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组织一个具有农林牧水等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和领导参加的规划小组。
②工作细则的制定和物质准备:明确规划的任务、工作量、要求;制定规划工作进度、方法、步骤,人员的组成和分工;做好物质准备、经费预算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③制定规划提纲:根据规划的任务、要求,制订规划提纲。一般应包括:
前言:说明规划任务来源、目的、要求等;
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
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成因等
流域治理的现状:治理的过程、效益、经验、问题和教训
流域系统分析: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评价。
流域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土地利用规划、治理措施规划与设计、其他规划等
实施计划:进度安排、实施措施保障
投资和效益估算:劳力、资金、物质的投入;可能获得的效益。
培训技术人员:在规划之前,应进行培训和学习。
(2)调查、规划工作
①资料的收集、整理:基础图件,及自然条件、资源、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等相关资料,明确需补充部分;
②流域综合调查: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调查的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并进行调查工作。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水土 流失和水土保持调查、其他资源利用调查;
③流域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环境分析、资源评价、水土流失分析评价、社会经济分析与评价;
④流域治理的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治理和保护目标;
⑤流域治理的综合规划:水土资源利用优化、人口优化、水土流失控制优化;
⑥投资和效益估算。
3.规划的实施管理
①规划方案的评审和决策;②实施的计划、进度;③实施中的管理;④验收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