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概况 | 研究会活动 | 表彰奖励 | 科普园地 | 文件下载 | 会员管理 | 联系我们 
流域治理与规划
2012-07-04 16:11  

第一节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

一、流域生态系统分析
     流域系统的环境特征对系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利用途径。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分析
    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特征环境代表了流域所在区域空间位置及宏观、微观地理特征。如流域的经纬度代表了流域在地球的空间范围,所处的气候带是热带、温带还是暖温带等;岩石、地貌、坡度坡向等。
2.
社会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对于流域系统而言,国家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价格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等,都会给流域治理、措施搭配等起指导作用;流域治理本身达到的目标,土地利用的变化,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起典型示范作用;流域治理的生产方向要代表区域 经济发展方向。
2)经济环境
    流域经济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流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对于流域治理而言,主要考察流域的交通环境和市场环境。
3)科技文化环境
  
  流域科技文化条件如何,对流域科学技术的引进,生产力的提高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能否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与流域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的传播,流域劳动力文化环境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流域的文化环境因素。
二、水土流失系统分析
1.水土流失环境系统
 
1)地貌环境
 
2)气候环境: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
 
3)植被环境
 
4)土壤环境
 
5)物质文化环境:人口、聚落、土地利用和交通、矿区。
2.
水土流失动力系统
  
水土流失动力系统主要由水力、风力、冻融作用力、重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力组成。
三、自然资源系统分析评价
1.气候资源的分析
1)光照
  光照主要考虑两个指标:太阳辐射和日照。
2)热量
 
温度,日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无霜期的长短等。
3)降水
 
降水量、降水强度;
4)风能
 
衡量风能资源的指标有风速、风速的频率及风速的变幅等。
2.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主要是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对于小流域而言,水资源是指小流域的地表径流量,主要指标有年径流总量、洪峰流量、径流系数、地表水、地下水等。
3.
生物资源
1)林草资源
  
从生产性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分析。
2)动物资源
   
包括家养和野生动物,对家养动物的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其经济价值、饲养方式的难易、加工利用方式、市场需求等,对野生动物的分析一方面对其经济价值、人工饲养可能性分析,另一方面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加以考虑。
3)作物资源
     从品种上考虑,经济利用价值如何,产量如何,栽培经营管理方式,从加工利用方面考虑是否能够增值,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拳头产品。
    除此之外,考虑其他生物资源的引进和繁育。
4.
矿产和景观资源
1)矿产资源:类型、储量、质量、开采条件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景象的地域组合、地理位置与可进入性;旅游功能和环境容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包括建设的施工量的大小、投资、施工技术和物品供应状况。
四、土地资源评价
1.评价的目的、任务、原则
1)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划分的依据;可以为土地管理服务(揭示土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宜性,指出土地改良和变更土地利用的后果);
2)评价的原则
   
比较原则: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土地的多宜性;
   
针对性:土地评价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
   
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结合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区域的土地评价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依据和指标体系;
3)土地评价的类型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土地评价有不同的类型:
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水面评价、非农业用地评价
   
按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按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其中主要按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分。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子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是按照土地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将特定地区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归类。土地按照其适宜用途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不宜性。
   
土地经济评价: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它依据土地上获得的效益与相应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土地净收益作为评价标准,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定。
4)土地评价的因子
     土地评价的因子是指影响和构成土地生产力的各种因素。在土地评价中一般选取影响当地土地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在具体的选择当中,还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确定主要因子。
 
①气候:日照时数、降雨量、干燥度、温度、积温、无霜期等。
 
②地质地貌:地貌类型、岩石类型、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等。
 
③土壤:类型、质地、PH值、有机质、NPK、盐碱度、土层厚度、障碍土层等。
 
④植被:组成、类型、覆盖度、产量等。
 
⑤水文: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灌排能力等。
 
⑥经济:产量、生产管理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其他等。
5)土地评价的程序
   
土地评价的程序,一般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成果整理三个阶段。
2.
我国土地标准
   
一级地:土地质量好,在土地利用方面基本没有限制,适用性广,可作农林牧等多种利用。地势平缓,坡度小于35度,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大于50cm,质地适中,土壤肥力较高,基本无水蚀和风蚀现象,土壤酸碱度6.07.5,保肥保水性能好,一年二熟或三熟,旱涝保收,在一般管理措施下,可获良好收成。
   
二级地:土地质量较好,适宜性较广,在土地利用方面有限制因素但不大,或至少有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其强度对种植业有影响,对林、牧也则影响不大,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三级地:一般土地质量中等,在土地利用中限制较大,对农作物选择性较强,至少具有一个主要限制因素的强度较严重,影响到农业利用,一年两熟,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四级地:土地质量较差,适宜性不好,对农业有很大限制,至少有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严重影响农业利用。一般适宜林业、牧业利用。
五级地:土地质量差,不适宜农业,主要用于牧业和林业。
六级地:只能用于牧业和林业,适宜树种少,发展林、牧业也受到一定限制。
  
七级地:仅能短期生长野生牧草,勉强作牧业用,造林困难。
  
八级地:不适宜于生产性利用,限制因素多、强度大,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尚难于改造。如戈壁、沙漠、冰川等。
3.
土地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大类。
 
1)直接方法,是通过试验手段直接探测,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应性和适应程度。
 
2)间接评价性,是根据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因子作出诊断,由此推出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间接法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法或分等法,又称为归类法。另一类定量评价方法,它是先将评价因素的指标数量化,然后按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把计算结果作为土地评价单元的定级依据。代表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指数法:指数法是一种综合定量的比较方法,又可称为多目标决策方法。它可以将定性比较转化为定量比较。具体说,应用指数法就是先对每个评价项目打分,再把每个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项目的分数,采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最小二乘法加以处理,以求得综合评价分数,最后据以评价土地质量。
   
聚类分析法:是将性质相近的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方法。在土地评价中,若把单元看作聚类分析中的样本,把反映每个评价单元基本特性的土地因素指标看作样本的指标或变量,那么就可以依据m个指标的接近程度,把n个评价单元划分K类的聚类分析问题。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首先对各评价因素进行单项评价,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
五、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1.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具有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的上限来表征。
   
形成绿色植物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三类:
   
生物因子主要指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和土壤因素等;
   
人为因子主要指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植物生产力、环境因子、农业技术。
2.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1)概念
   
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研究方法
   
直接计算法:资源承载能力=土地生产能力/人的需求量

 六、流域经济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1.经济系统结构分析与评价
1)人口结构分析与评价
   
人口数量结构分析、人口的质量结构分析;
2)产业结构分析
   
产出结构:以价值指标表示,即以货币量作为产出的度量基准。投入结构:依投入要素的不同来分别计算,主要有劳动就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资金分配结构
3)消费结构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的基础是消费分类,主要消费形式可分为吃、穿、住、用、烧等。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分析。
2.
经济系统功能分析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的表现为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流动、循环、交换和传递。分析的重点在于以土地为中心的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第二节 流域治理规划的方法

一、流域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

1.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2.
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建立持续、稳定、高效的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目的。
    3.
使治理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典型性和效益性,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4.
使流域综合治理的劳动消耗最少,生态、经济效益最好。
    5.
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6.
以科技为先导,实行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7.
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8.
建立流域治理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动态监测体系,为预防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巩固流域治理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二、流域治理的目标
   
在确定流域治理与发展目标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流域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今后发展的资源、社会环境优势与限制因素。
  
2)流域治理与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生产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3)同一时段内,流域治理的目标要和该区域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的目标相结合,要代表区域的特点。
 
治理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1.
流域治理经济发展目标
   
土地生产力目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产值;土地利用率或土地生产潜力实现率及其他有关指标等来作为土地生产力目标。
   
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目标:采用总产值或总收入,收入或产值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投比的增加等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指标。
生产发展水平目标:如人均基本农田面积,灌溉用地面积以及工矿用地、城镇交通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面积等作为生产发展水平的目标。

2.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增长目标:包括人口的出生率、计划生育率、自然增长及治理期人口控制的目标。
   
人口对产品的需求目标:包括粮食、油料、木材、蔬菜、肉类、燃料的需求量,畜牧需求量,牧草需求量,果品需求量等一系列的需求所达到的目标。
   
收入生活水平及其他目标:包括人均纯收入、教育普及率、劳动利用率等指标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
3.
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中所要考虑的。
三、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1.流域系统结构优化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是流域资源利用的优化,进行资源的优化分配。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把流域看作是一个系统,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来研究,既要考虑流域内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减少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又要考虑充分发挥流域水土资源的潜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生产力。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平衡法、土地利用规划的线形规划法。
2)水资源规划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在流域的水资源规划中,多采用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
2.
水土流失控制优化
3.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
1)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的可行性、资金上的可行性、时间上的可行性、生态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分析;政治及社会影响分析;
2)优化方案的综合评价与决策
   
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第三节 流域治理规划的效益

流域治理效益一般可分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类。

一、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
1.概念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补充而又相对独立的组成的群体指标体系,它是各种投入资源利用效果的数量表现,反映各类生产资源相互之间、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生态子系统和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应用统一计量尺度把治理效益具体的计算出来,为进一步的调控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独立性、完备性、简明性、可比性
3.
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投入产出率或产投比、投资回收期、成本利润率、         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生态效益指标:能量产投比、系统抗逆力、土壤流失减少率、治理率、林草覆盖率;
   
社会效益指标:商品率、劳动力利用率、人均纯收入、人均粮、恩各尔系数。
2)计算方法
   
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单位面积的产值或净产值或产量的计算;社会效益指标计算。
二、效益评价的方法
1)比较分析方法;
2)投入产出分析法;
3)投资分析法;
4)模拟评价方法;
三、效益的估算
1.投资计算
K=K1+K2+K3+……+Ki
K
总投资;
Ki
各项目投资额;
2.
年运行费估算
1)生产费
2)维修费
3)管理费
3.
效益估算
1)经济效益计算
   
B=B1+B2+B3+.Bn
    B
为实施各项治理措施后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
2)生态效益估算
    保水减沙效益的计算:保土量的计算、保土效益计算、保肥效益计算;保水效益计算;防风治沙效益的估算;其他效益的估算:减少水质污染的效益可用水污染处理费用来进行计算;治理实施后,基本农田增加,促进陡坡退耕,其效益可用退耕后土地面积的毛效益减去坡地的毛效益来计算,此外,从事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效益可按减少的劳动力的价格计算;其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可作定性阐述。

第四节 规划的实施管理

一、实施的进度
1.进度计算
1)以劳动力为控制确定进度
2)以资金为控制确定进度
3)反求法
2.
进度的确定
  
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各种情况,进度的安排应合理利用资金和劳力,而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
二、实施管理
1.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
规划方案的审批;
(2)规划的实施;
(3)实施过程的管理;
2.验收评价
1)检查验收
2)治理成果的评定
3)治理成果的管理

关闭窗口
 
访问人数:
南昌工程学院版权所有